专家分析:就业率统计应设国家标准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官方数据高于民间数据 “被就业”成流行语
专家分析――就业率统计 应设国家标准
2010年1月19日,《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十大流行语”,“被就业”位列其中。
2009年7月12日,在天涯论坛里,一则帖子引人注目:“我就业啦,就业啦,太兴奋了,而且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就业的……”
这名“被就业”者叫“酱里合酱”,是西北政法大学的一名2009年应届毕业生。一时间,“被就业”被炒得翻天覆地。人们似乎恍然大悟:难怪每年那么多大学生就不了业,官方的就业率却从来没有低过,原来相当一部分人是“被就业”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被就业”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情”?“大学生就业之路何去何从”是我们对2009年的追问。
专家指出,希望能够出台一个通用的符合国情的就业率统计标准。
民间数据显示毕业生“被就业”
被就业?现象
2009年,就在“被就业”一词开始流行的时候,在一次教育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一些高校为提高就业率而产生的“被就业”现象,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称,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
新闻发言人表示,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
新闻发言人说,高校一旦出现了就业率统计误差或造假,就对该高校的就业考核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并且表示教育部会加大对这种现象的查处力度。
然而,这一说法被认为是为“被就业”现象“护短”。
而在这次“护短”之前,教育部曾经公布官方数据:截至2009年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2008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
与官方数据大相径庭的是,第三方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届高校毕业生截至8月25日的全职工作签约率为57%,较7月的49.5%上升了7.5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无论是7月还是8月,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都远低于政府部门公布的68%。同样,对2007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的统计,麦可思公布的数字为55.8%,而教育部公布的数字为72%。
教育部公布的官方数据和麦可思公布的民间数据,哪个更可信呢?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当前的就业指标统计不足以反映大学生的全部情况。究竟由谁来统计、如何统计,政府应在这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希望能够出台一个通用的符合国情的标准。
是谁逼学校“造假”?
被就业?追问
有关媒体对某市2009年6月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时,1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均表示,他们的学校都要求先签就业协议,否则不发毕业证书。
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在教育部等部委2003年出台相关规定,要求高校不能只管扩招不管就业后,就开始出现了。
规定包括了“18条挂钩”,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区分情况,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低招生数量增幅。
而从2005年开始,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表示,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另外,专业设置、经费核拨等日常院系工作都会受到就业率的影响,具体到辅导员,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奖金收入。
复旦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葛剑雄认为,不同的社会阶段,社会需求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需要学术型人才多一些,而有的时候需要实践型人才多一些,所以不同类别的学校在不同的社会需求下的就业情况是不一样的。
而现在高等教育的办学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要成为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越来越不注重多元化的办学方略。
有些学校根本不具备综合性大学的资质,却盲目地改成了综合性大学,使得很多毕业生不具备某一方面的专门的知识,无特长,客观上造成了毕业生缺乏社会适应性。
国家需要引导毕业生就业
被就业?专家说法
专家认为,“被就业”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日趋严峻的就业状况。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李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不是光靠教育部就能解决的,需要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引导毕业生的流向。
李越认为,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加大对西部的投资,以创造更多的岗位,另外对西部地区的工作岗位的工资给予调整,在政策上鼓励大学生前去就业,而且在自主创业方面应该更多地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创业。
他说,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思路也应该以政策导向为基础,没有国家的政策作为支撑,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专家支持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胡星斗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江复旦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 葛剑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李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 李家华
官方统计 方法未免太笼统
记者了解到,麦可思调查2009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时,只认同已经签约全职工作的才算就业。
麦可思方面所采用的就业率统计口径中,就业率计算排除了读研、留学及入伍人群;其分子为实际就业人数,需有稳定的全职工作,包括实际工作和自主创业。
根据当前通行的高校就业率统计办法,大学生毕业后深造、出国以及入伍,都被计为就业者。
在一些重点高校,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群体。
另外,众所周知的是,大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也算作就业,但取得实习资格并不等于一定会被录用。学生们对此往往难以理解,感到“被就业”。
此外,自然不能排除像“酱里合酱”这样的“被就业”者。这两方面也是现行统计中容易引发争议的部分。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在统计就业率时把读研算作就业是不合理的。
尽管短时间内这些读研的学生不需要找工作,但是两年后,他们将一样面临就业问题,所以在胡星斗看来,读研应该算作“隐性失业”。
而吴江则在此前的“环渤海区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论坛”上公开呼吁政府科学开展就业指标的统计和发布。
吴江说,当前就业指标的统计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各个部门发布的数字并不一致,政府与一些社会机构发布的数字也大相径庭。因此,每当就业率公布时,总会听到一片反对与怀疑的声音。
高校是否应独自担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就是在这样的政策压力下,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只好要求没就业的学生也就业,出现了“被就业”的情况。
熊丙奇说,简单地说,是教学评价体制出了问题。
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和市场办学规律相悖,已经为“被就业”埋下了伏笔。
熊丙奇表示,以最早发出“被就业”帖子的“酱里合酱”为例,本来按国家政策,学生未就业也能保留户籍两年,且免收服务费用。
现在学校却告诉他,不就业,户籍就要打回原籍,学校可以帮忙给他办人事代理,帮他落户。
这样一来,学生对学校“心怀感激”,心甘情愿“被就业”。
葛剑雄说,高校不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责任主体,责任主体是政府。
而大学生之所以“被就业”,是因为政府的管理体制出了问题。把高校的办学质量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联系起来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指出,追求虚高的就业率是个误区。他认为,不应过多强调就业率,而应花更大力气重视就业质量。
虚高的就业率是一种“粗放型的教育GDP”。尤其是北大、清华、南开这样的重点高校,不能像普通高校那样看待就业率,而是要强调就业质量。
高校办出特色最重要
熊丙奇说,学校的责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各高校会争取得到更多的生源。只要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社会需求,就业率自然会增加,而不应该通过想方设法“提高”就业率来吸引学生。
熊丙奇表示,政府这方面的政策出现了导向性误区。
葛剑雄说,高校要避免一窝蜂地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应该分层次办学,根据自己的定位办出特色来。
而政府部门要起到很好的宏观调控的作用,不能一个专业就业率高,大家就一窝蜂地开这个专业;过几年社会不需要了,大家又集体找不到工作。
课程推荐
-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
-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
-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
课程班次 | 课程介绍 | 价格 | 购买 |
---|---|---|---|
特色班 | 班次特色 |
290元/一门 580元/两门 |
购买 |
-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